当前位置 主页 > 首页 > 环保动态 > 国内动态 > 正文

海南禁限塑使用环节堵漏替代领域布局

时间 : 2021-06-25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作者 : 刘良伟     点击 : 次     

  近日,海南禁限塑半年成绩单公布了。海南省新闻办公室召开《全省禁塑工作突出问题整治方案》(以下简称《整治方案》)新闻发布会,介绍其禁限塑工作总体推进情况及整治方案相关内容。

  在禁限塑领域,海南大胆探索、先试先行。2020年12月1日起,《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开始实施。这意味着海南正式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饮具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海南是全国第一个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开展禁限塑的省份。接下来,这只“领头羊”将有新动作,继续领跑塑料污染治理。

  使用保鲜袋不违规还便宜?背心式保鲜袋将被纳入禁塑名录

  禁限塑政策出台之后,在海南的农贸市场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除了少数摊位使用全生物降解塑料袋外,大多数摊位都使用背心式保鲜袋替代普通塑料袋。

  “30厘米的背心式保鲜袋15元可以买300个,比全生物降解塑料袋便宜,还不违规。”杂货店的摊主伸出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这是怎么回事?保鲜袋不属于禁限塑范畴吗?

  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不可降解塑料袋”是指盛装及携提物品的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不包括基于卫生及食品安全目的,用于盛装散装生鲜食品、熟食、面食等商品的塑料预包装袋、连卷袋、保鲜袋等。所以,保鲜袋不在“禁塑令”的禁止范畴内,还可以使用。

  这让众多摊主和消费者有了可乘之机。

  在海南禁限塑成绩单里,一项重要的成绩就是构建了“法规+标准+名录+替代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名录制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创新名录制度,将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地膜、棉签及含塑料颗粒的洗护用品等纳入名录管理。”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孔令辉介绍相关经验时说。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专门将海南省的这项创新举措列入其中,即“对有禁限要求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种类实行名录管理,根据国家各阶段要求和替代品的技术可行性、供给能力和成本,成熟一批,发布一批”,认定其是一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然而,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海南省禁止名录中列出的6种由不可降解成分制成的产品并未覆盖全部易流入环境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包括许多类型的产品包装、快递包装、日用塑料品等。这是为什么?

  “因为替代品技术尚未成熟、产品价格等因素,这些塑料制品未纳入名录。”孔令辉说。

  “禁限塑名录的出台需要经过长期的科学论证。一方面针对主要污染源,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替代品供应问题。许多塑料制品(如地膜)会使环境有较大负担,但是由于在替代品供应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所以之前没有列入禁止名录。但是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替代品的推出,肯定会有更多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被列入名录。”海南省降解塑料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卢波告诉记者。

  令人欣慰的是,记者了解到,针对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大量将保鲜袋转作购物袋使用的状况,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正在组织对名录进行调整,将背心式保鲜袋等有提携功能的保鲜袋纳入禁止范围,同时还要区分不同的场景,确保食品加工生产等环节保鲜袋的正常使用,满足腌制肉类、发酵面食等过程中对保鲜袋的使用需求。据悉,最终的调整方案有望6月底出台。

  如何做到“卖菜也环保”?

  农贸(集贸)市场购物袋将统一购销

  农贸(集贸)市场涉及面广、难于管控,是禁限塑的重点领域,频频被各界关注。海南省紧盯重点难点问题,对症下药。

  “我们在探索推动农贸(集贸)市场建立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度,要求由开办单位或经其批准在市场内设立的专营(或兼营)塑料购物袋经营摊位实行塑料购物袋统一采购、销售。禁止销售和使用省政府向社会公布的《禁止名录》以内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限制和减少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等。”孔令辉介绍。

  “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并不是一个新名词。

  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到“建立集贸市场购物袋集中供销制”,将其作为推广应用替代产品的方法之一。

  “农贸市场的商户小而散,监管难度确实较大,应该强化市场管理者的监管责任,这样更有利于监管。”卢波进一步分析,“建立购物袋集中供销制以后,如果出现违规使用塑料袋的情况,便于将责任落实到相关负责人,这样可以提高政府部门的监管效率。”

  据悉,目前全国各省都未实施集贸市场购物袋集中供销制。海南省在这方面的探索同样走在前列,有望为后来者打个样板。

  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同时,海南省不断加强执法监管。

  据相关统计,截至目前,海南省监管部门和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加大对生产、运输、仓储、批发、销售、使用等环节的全覆盖监管力度,对农贸市场、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等领域开展禁塑执法活动,严厉查处禁塑违法违规行为。

  在海南省近日发布的《整治方案》中,记者看到,针对执法监管乏力、盲区多这一大问题,《整治方案》提出将优化监管执法体系。其中明确提到,“加强集贸市场管理,压实市场经营者日常管理责任”“压实基层政府日常管理责任,利用街道社区网格员,加强社区集贸市场、餐饮店、流动摊贩等的巡查管理,明确市场经营主体责任,建立监管对象清单,督促市场主体在禁塑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降解塑料袋价格高?强化扶持政策,畅通流通渠道

  如果一个生物可降解餐盒的费用是普通餐盒的3倍,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此埋单?

  “成本高”“使用感受不如传统塑料制品”,这是很多人对可降解材料的印象。然而随着研发的推进,可降解材料的性能得到不断改善。例如,2017年,一家上游企业突破技术难点,使生物可降解水杯的耐热性能从70℃提高到120℃。

  据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南省正在积极推进可降解材料产业的研发创新。

  “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在使用性能上已经能很大程度替代传统塑料制品,包括承重、耐热等。目前阻碍其发展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成本问题。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价格基本上比传统塑料制品高两倍以上。造成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原料价格和生产成本较高。解决办法有以下几点:首先,借力技术创新;其次,产生规模效应;再次,降低流通成本;最后,制定扶持政策。”卢波认为,“生产端短期内成本压缩空间有限,可以在销售端做更多的努力,即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

  在快速形成本地替代品产能方面,海南省已建成11家替代品生产企业,形成膜袋约3.94万吨、餐饮具约1.51万吨、改性料约4万吨的替代品年生产能力。

  为加大禁塑替代品推广力度,畅通替代品流通渠道,从而适度拉低生物降解塑料制品价格,《整治方案》明确,海南省、市、县联动组织生产和流通企业供需对接会,为企业通过线上线下自主开展产销对接活动提供便利。

  “可降解塑料制品在我国是新兴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一样,在发展初期需要政策扶持。现在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存在卖家不知道卖给谁、买家不知道去哪儿买的情况。政府搭建平台、畅通流通渠道,对解决替代品成本过高的问题大有裨益。”一位可降解材料专家告诉记者。

  海南省还将优化和调整扶持政策,从产业链向供应链延伸。综合采取乡镇和农贸市场定点销售、集中采购等措施,平抑现阶段过高的原料价格,促进终端市场替代,加快形成生物降解制品供应链。

  “下一步,海南省将抓紧制定消费环节财政支持方案和集贸市场生物降解塑料制品集中采购制度等,优化产业和消费支持政策,降低生物降解塑料制品价格,提高替代率。”孔令辉的这一表态,对可降解材料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都是利好消息。

  (本报记者孙秀英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