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首页 > 环保动态 > 国内动态 > 正文

他们将环境科研砸实在一线——记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学院科研团队

——记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学院科研团队

时间 : 2021-06-28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作者 : 吕望舒     点击 : 次     



  图为郑茂盛团队在深圳茅洲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现场调试安装水处理设备。

  寒来暑往,四序迁流。有这么一群人,无论酷暑严寒,都奔波在祖国各地,他们倾尽所学所研解决百姓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他们废寝忘食呵护祖国蓝天,他们用满腔热血绘制着山美水美的美丽中国。他们就是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师生。

  用科学研究 呵护祖国蓝天

  作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成立大气污染防治“2+26”城市“一市一策”跟踪研究专家团队的成员,华北电力大学彭林教授团队在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和阳泉市驻扎了下来。团队成员一起从实验室走上长治和阳泉的街头巷尾,现场调研,驻点跟踪研究,科学解析大气污染物来源,深入挖掘污染成因,针对性地提出污染防治措施建议。

  “开始的时候百姓看我们在自家门口采样会不理解,不愿意我们停留,两年过去了,空气质量的改善让百姓认识了我们,也认可了我们。”团队中驻守长治的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学院教师闫雨龙说。

  作为一个三岁孩子的爸爸,闫雨龙几乎“缺席”了孩子所有的成长时间,他一年在北京和长治间往返四五十次,全年近一半的时间都在出差,而不出差的时候他的时间也交给了学校的实验室。

  “我们一心想把天变蓝,想看到百姓在蓝天下的笑脸,当百姓提到我们这些年的努力的时候,能竖一个大拇指,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了。”团队成员环境学院教师胡冬梅笑着告诉记者。

  他们通过开展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建立了利用碳同位素技术解析空气颗粒物和有机污染物来源的方法,助力科学决策,创新了基于同位素技术的颗粒物源解析和臭氧来源解析方法,有效应用于多个城市污染物精细化解析,推出了“科学分析—推动决策—有效调控—事后评估”的系列调控方法。他们的努力没有被辜负,长治、晋城和阳泉的蓝天白云日渐增多,老百姓脸上的笑容也日渐增多。

  日前,彭林教授团队获批“总理基金”二期“一市一策”项目,将继续为咸阳、长治、晋城等3个城市大气PM2.5和O3协同管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用科研实践 还百姓碧水清波

  “新的技术好不好用,还是要去一线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技术的效果,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郑茂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广东省深圳市的发展史上,茅洲河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沿河流域工业企业支撑起了深圳乃至中国电子行业的崛起和腾飞。然而,高速发展的背后,当地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长期以来,茅洲河都是广东省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

  近年来,郑茂盛带领他的团队,致力于研究攻克“固定化微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并在深圳市茅洲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让人欣喜的水处理效果,他也成为茅洲河流域环境日新月异变化的见证者。

  参与茅洲河项目的同时,郑茂盛还参与了华北电力大学对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的扶贫工作,多次带着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水质分析并设计治理方案。2021年初,在学校的大力资助下,郑茂盛团队自主研发的分散式水处理设备在确山县朗陵街道朱李庄社区许庄落地安装,成功投入使用。

  “这里原先有一个河塘,自净能力很差,如今投入的一体化设备,基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多级接触氧化工艺,配合高效脱氮除磷功能微生物的使用,利用很低的运行成本,将封闭水域的水体进行净化处理,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郑茂盛介绍。

  用科技创新 助力企业升级改造

  燃煤烟气是造成我国酸雨和雾霾现象的主要来源。在复杂多变的烟气工况下,现有脱硫脱硝工艺的运行存在成本高、资源化率低、运行不稳定等多重问题。

  对此,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学院的汪黎东教授团队针对电力和非电行业的燃煤烟气特点,首创了湿法脱硫副产物亚硫酸盐多相催化氧化及硫资源回收工艺,发明了基于无机硼盐催化剂的SO2吸收增效技术,创建了低温、宽温SCR脱硝工艺,为增强传统燃煤烟气脱硫脱硝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我们历经13年基础研究、工程示范及市场推广,为燃煤烟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全面科技支撑。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企业‘用得起’‘用得好’‘用得赚’。”汪黎东说。

  为实现不增加企业成本,汪黎东团队针对脱硫工艺普遍存在的污染物转移、脱硫副产物利用率低等问题,首创了湿法脱硫副产物亚硫酸盐催化氧化及硫资源回收工艺,解决了脱硫副产物经济、高效回收的技术难题。

  “攻克技术难题只是第一步,如何继续深耕科技的落地应用才是重点和难点,这其中控制投入成本、运营成本,深挖综合利用,是让企业愿意使用新技术的重要保障。” 汪黎东告诉记者。

  目前,团队脱硫脱硝工艺的重大技术创新,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应用于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已建立年产3立万方米的脱硝催化剂生产线,累计完成火电、钢铁等脱硫脱硝项目500余项,实现氮氧化物减排约63万吨/年,二氧化硫减排约130万吨/年,并出口至印度、土耳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

  这群拼搏的学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坚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紧跟中央部署,面向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实际需求建言献策,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顺应了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期盼,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