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联合会要闻 > 正文

环保民间组织助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论坛在昆明召开 各界携手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时间 : 2021-09-29     来源 : 未知     作者 : admin     点击 : 次     


        2021年9月27日~28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在云南昆明召开。本次论坛由《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生态环境部、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联合主办,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陈洲分别致开幕词,来自五大洲30余个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及利益相关方代表400余人与会。


 
        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和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共同主办的“环保民间组织助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论坛”于27日非政府组织论坛开幕当天举办。论坛主题演讲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玉红主持。


 
        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主流化项目官员奥利弗•席勒先生,首先分享了主流化议题在整个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定位和价值,并强调了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对于推动公约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部COP15谈判代表刘宁则就中国政府自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所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行了分享,并表达了对于环保民间组织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期待;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中国代表处主任张琰则从刚刚结束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出发,提出了对于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的期待,并对于环保非政府组织在宣传、社会动员方面的工作方法提出了建议。


 
        专题分享环节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部副部长倪垚主持,邀请了从事生态保护、可持续能源、污染防治和综合性议题四大领域的环保非政府组织,分享了他们各自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沿观点。




        大自然保护协会云南项目官员廖灏泓、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植物可持续利用专委会副主任闪烁首先从生态保护视角,分享了濒危动物保育和野生植物可持续利用方面的两个案例;




 
        随后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秘书长程志强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刘祖明,分别从宏观的能源体系建设和微观的光伏提水案例,阐释了可持续能源领域如何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程志强副秘书长还着重分享了机构研究并出版发行的、世界首部能源视角分析解决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著作——《生物多样性与能源电力革命》。




        世界经济论坛海洋行动之友负责人谢茜和北京守望者基金会秘书长刘盛,分别从海洋和河流污染防治的视角,为来宾讲述了他们开展的全球塑料伙伴关系和“趣河边”公众参与河流保护项目的模式和工作方法。




 
        在综合性议题分享环节,来自麦克阿瑟基金会的董事执行官乔思林•布莱里奥,介绍了循环经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联,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势在必行:循环经济如何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可持续消费圆桌观察员代表郎华,则从可持续消费的角度,介绍了供应链建设和消费端倡导方面的实践经验。


 
        圆桌讨论环节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主持,来自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探讨了与环保民间组织之间的联动机制。
 
        挪威驻华使馆环境参赞葛克礼先生,首先分享了挪威政府在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全球森林倡议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并着重分享了挪威政府与环保组织协作的经验;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关照宇先生,则从民间智库的视角,与圆桌参与嘉宾探讨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智库机构在建言献策、人才培育方面的作用;国电湖州公司的王函韵先生从增汇减排、生态保护的角度,介绍了正在推动的“长三角生态能源碳汇基金”,以及企业在电力领域开展节能减排与自然保护相结合的模式探索;随后汇丰银行的代表王颖女士,介绍了汇丰20年来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并着重分享了机构在开发自然资产管理等绿色可持续金融产品方面的实践案例;美通社的代表刘佳女士从媒体的角度,介绍了自身作为有近70年历史的通讯社,在媒体培育、公众传播方面助力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尝试;最后参与互动发言的B站UP主水果猎人杨晓洋先生,则从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的水果,展开到物种多样性问题,让大家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就在自己的身边:如果不及时保护,可能我们就会永远的错过那些完美匹配自己口味的水果品种。


 
        会议最后,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发布了“环保民间组织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行动共识”,倡议各环保民间组织采取行动,广泛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和系统性解决方案,同时关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减少各类污染物进入自然生态系统、实施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共识还提出了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相关方,在政策执行、基础研究、绿色供应链建设等方面,与环保民间组织之间的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