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联合会要闻 > 正文

车改方案,我的地盘我作主?

时间 : 2009-07-13     来源 : 中华环保联合会     作者 :     点击 : 次     

 公务用车是政府工作费用开支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每年巨额开支让公车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降低公务用车费用自十多年前便开始提倡,但时至今日仍是“摸着石头过河”。杭州等地相继出台了公务用车改革制度,但这些新政为改革者带来的却是公众质疑的目光。是继续还是叫停?这场初衷美好的改革似乎成了一条找不到坐标的船,距离公众期待越行越远。
漫画:张广墅


   车改方案,我的地盘我作主? 

  日益庞大的公车耗资和时常见诸报端的违法违纪使用等负面报道,不仅挤占了宝贵的公共财政资源,加大了不必要的行政成本,同时也损害了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因此公车改革势在必行。但陆续出台的改革方案却成为无一例外地成为公众炮轰的“靶子”。



  以近日一条名为《史上最牛的车改方案》的图文帖为例。该贴上传的图片是一份“中共辽阳市宏伟区委文件(辽宏委发『2008』22号)”的正式文件,内容是“印发《宏伟区公务用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显示,公务员用车改革的形式是取消公车,实行公务交通费包干,从改革实施之日起,享受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公务交通费补贴。具体标准:县级干部中,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7.6万元/年;区人大主任、区政协主席及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6.2万元/年;此级干部最少车补也有3.3万元/年。正科级干部分三类,车补每年从2.47万元到1.43万元不等。副科级分两类,每年车补为0.95万元和0.76万元。此外,非领导职务的主任科员每年2000元,副主任科员每年1000元,普通的机关干部每年也有车补500元。

  此文件一经曝光,立即遭到网民的“拍砖”。网友留言说:“车补房补餐补样样补,这不是‘高薪养廉’,而是‘高薪养腐’”!也有网友称这样的车改与分钱无异。更有网友质疑说,难道说只要可以比往年节约多少多少钱,就能理直气壮地每个月如此巨“补”下去?

  在没有严格约束、没有具体规则的前提下,由既得利益者关上门自行制订实施方案,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则很难避免公车改革中的福利化倾向。这也正是辽阳市宏伟区车改方案之所以引起如此轩然大波的主要原因。改革者当然要制定规则,但当自己制定的规则关乎自身利益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制衡机制,自然会被公众看做是缺乏改革诚意的表现。
刘道伟  绘
刘道伟  绘
资料图片

  车改=车贴 公车货币化成为第一缕阳光?

  杭州公车改革办法规定,“一般市级机关的车贴标准分为9个档次,上限为每人每月2600元,下限为每人每月300元”。车贴的标准怎么定?杭州市纪委副书记陈章永介绍说:“杭州市制定车贴标准总的原则是以工作职能、责任、公务活动所需交通开支为依据,以已车改单位干部的实际支出为基准、以公务出行用车量模拟测算为依据,同时参考国内其他车改地区的车贴标准,通过多种方法测算最终确定的。”

  纵观目前各地出台的车改方案,无一例外地是依照领导级别发放车贴。这也成为公众所诟病的一大症结。某网站针对车贴改革进行了一次投票,其中89.6%的网友认为车补高得离谱,只会助长腐败。一网友坦言:“怕只怕有的人补了钱,公车照用。”诚然,车贴是否会沦为赎买特权的货币,是很多人在看到车改方案后首先想到的。

  所谓公务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遏制以权谋私,削减行政成本。先将公车消费开支降下来,是改革的首要任务。而制度的不合理,则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但期间不能够缺少民众的参与.如车补发放标准和方式,应该由独立的社会机构拿出方案,然后交由民众展开充分讨论,只有民意充分参与之后形成的车补方案,才是最符合公平原则的。

  虽然是以“货币化赎买”的方式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但据相关部门统计,“车改”之前西湖、余杭等7区的公车费用为9354.7万元,车改后实际开支为5796.02万元,下降幅度达38%。据市车改办测算,市级机关一辆公车包括司机在内每年费用为10万元,全市一年公车开支为1.2亿元,而车改后财政支付仅需要6099.4万元,节约近50%。

  从杭州反馈的情况看,车贴这样的“货币化改革”前景是乐观的,政府走出改革的第一步,显然比维持旧的公车制度要进步许多,同时也让原本云遮雾罩的公车消费照到了第一缕阳光。如何才能将公车消费制度完全置身于阳光之下?成为这场改革接下来需要面对的问题。
2005年7月20日,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在展示“公务车”标识。当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始对全区7000余辆党政机关公车粘贴“公务车”标识,此举将有利于加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车轮腐败”。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2005年7月20日,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在展示“公务车”标识。当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始对全区7000余辆党政机关公车粘贴“公务车”标识,此举将有利于加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车轮腐败”。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建立财政监管制度,破解改革困局

  其实早在1994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 《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拉开了公车改革的序幕。15年后,公车改革仍在“摸着石头过河”。各式各样的车改方案均受到普遍质疑,而这场改革也在质疑声中渐行渐缓。破解公车改革困局,方案的制订只是刚刚迈出的一小步,如何能够将改革进行到底,一套透明、公开、具有可操作性的财政监管制度或许才是这场改革破冰前行的护航灯。
2005年9月26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公务用车开始统一贴上有举报电话的“公务标识”。新华社发(陈占辉 摄)


  正如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苏振华在提到公车改革时所说:“公车改革,说到底是一个公共财政和对政府的监督问题。在我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是财政预算的审定者,是政府的监督者,如果由人大通过严格公共预算来主导公车改革,每个部门每年的用车费用全部透明化,纳入部门预算由人大审批,而不是笼统地以“行政事业经费”的名义开支,并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或许才是釜底抽薪之举。”

  通过改革,将公车消费公开化、透明化,如杭州市向公务员发放“车贴”,每月直接打入公务员市民卡,可用于向服务中心叫车后刷卡付费,还可用于公交车、打的、加油等交通支出,但不能取现。也就排除了“车贴”变相工资福利一说,公务员不打车,钱还在卡里,不能兑换成现金。让公车消费在阳光下运行,还纳税人一个透明公开,不仅便于群众监督,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类违纪行为的发生,避免改革措施流于形式。让善政离公众期待更近一些。(房子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