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环保动态 > 国内动态 > 正文

雪域高原上的绿色画卷——写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

时间 : 2021-08-20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作者 : 童克难     点击 : 次     

  编者按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8月19日,西藏自治区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举行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各族各界代表共同庆祝这一盛大活动。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

  中央高度重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制度创新、筑牢科技文化支撑、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目前,西藏生态系统整体稳定,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态环境权益不断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西藏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西藏行,好似画中游。

  雪山、湖泊、草地、羊群,每一处美景都令人期待和向往。

  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需要最有力的守护。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西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从“当牛做马”到“当家作主”,西藏和平解放以来,随着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各族人民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也逐渐显现。

  机构设置不断健全,制度保障为高原生态护航

  碧湖如镜,映照着雪山巍巍倒影;蓝天白云间,黑颈鹤翩翩起舞;广阔的草原上,藏羚羊、藏野驴自由飞奔……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回望历史,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起步,始于和平解放以后,并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而发展。

  70年前,一批科技人员响应党的号召来到雪域高原,对西藏的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进行考察,提出了科学开发利用的意见。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初,正是中央人民政府组织的这支“政务院西藏工作队”(1958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开启了科学认识、利用和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进程。

  196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以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被纳入议事议程,得到组织上的保证。

  从1975年作为自治区革委会仅有3人的内设机构,到2019年将自治区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能进一步整合,组建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列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组成部门,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全区生态环境系统已有1000余人,实现了自治区、地(市)、县(区)生态环境机构的全覆盖。

  机构不断壮大的同时,制度体系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

  林芝,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来自当地立定村的藏族村民白玛乔正在拍照。拍动物行踪、植被状况,防止非法盗捕、违规采砂,54岁的白玛乔是雅尼国家湿地公园70名管护员之一。被问及今昔环境之变,她感慨万分。

  曾经的雅江河谷,雨季过后,水位下降,裸露于河床上的黄沙随风飞扬;采砂行为一度泛滥,加剧了环境恶化。

  “自2016年湿地公园正式成立以来,两岸再没听到过采砂机械的轰鸣声。”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次仁卓玛说。

  保护我国的生态屏障,需要制度护航。据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罗杰介绍,目前,西藏已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多项法规政策。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办法》等制度,构建了权责清晰、责任具体、对象明确、跟踪问效的监督体系。

  今年1月,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又通过了首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法规——《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

  条例结合西藏实际,对极高海拔生态搬迁、青藏高原特有珍稀动物保护、“两江四河”造林绿化与综合治理等工作作出新的规定,对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增绿和守绿并举,治污攻坚持续发力

  日喀则,雅鲁藏布江上游河滩。

  相隔五年,藏族同胞次仁欧珠在同一位置拍摄了两张不同的照片。由荒漠变成森林,雅鲁藏布江河滩的变化,让次仁欧珠感慨不已。

  雅鲁藏布江被誉为西藏的“母亲河”。受到高原气候、地质等环境影响,雅鲁藏布江流域曾出现过河滩荒漠化的情况。

  2016年,西藏自治区开始实施“两江四河”流域植树绿化工程。通过集中连片人工造林,保障了雅鲁藏布江、怒江、拉萨河等大江大河沿线生态安全。五年时间过去,30余万亩防护林已绿树成荫,有效防止了高原河流荒漠化。

  着力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出台《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大力实施三大类10项生态保护项目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消除“无树村”“无树户”……几十年来,西藏自治区累计投入生态环境领域资金达800多亿元。

  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2014年,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9.24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07万公顷。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高到47%。1988年以来,已建立47个各类自然保护区(国家级11个),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3以上。

  增添绿的同时,还需守住绿,这要求治污攻坚持续发力。

  拉萨,仙足岛。

  “过去,拉萨河畔垃圾堆积,很难闻。现在河水清澈,河两岸的风光也越来越美。”拉萨市民尼玛次仁说。

  为保护“中华水塔”,西藏拥有自治区、市、县、乡四级河长5700余名,村级河长(含巡河员、护河员)9万余名。曾经向河湖乱丢垃圾、非法采砂等不文明现象,随着河长制的深入推进,成为了历史。

  这也是西藏自治区持续治污攻坚、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的一个缩影。

  70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红线、底线、高压线,在推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

  强化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建立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规划和项目环评联动机制,重点行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率达到100%。所有国家级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纳入水利资源禁止开发范围,占全区河流总量的94.1%。

  蓝天保卫战成绩斐然。积极推进去煤化、电气化和居民传统能源消费替代,清洁能源电力装机比达89.5%。PM10、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分别降低28.1%、37.5%,沙尘天气大幅减少。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9%以上。

  碧水保卫战成果丰硕。全面实施102个城镇集中式和3300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全区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6.28%。启动27个农村污水处理试点工程。全区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无黑臭水体。

  净土保卫战成效明显。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和“白色污染”攻坚战,深入推进固体废物监管专项行动,开展美丽西藏“三整治三提升”和环境大整治行动,县城及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34%。

  “现在有点临山傍水而居的意境了,生活幸福感也增加了不少。” 尼玛次仁的话,道出了全区各族人民的心声。

  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动能逐渐显现

  林芝,嘎拉村。

  每到旅游旺季,村民达瓦坚参就在桃花源里巡逻、值班、维护停车秩序,除了日常工资,还能得到桃花源的分红,其余时间他还跑跑运输。

  嘎拉村现有农牧民33户152人。以前,种植青稞油菜、放牧牛羊是村民主要的生活方式,野桃树经常被砍来当柴火烧饭、取暖。村民们辛辛苦苦,却没有挣到多少钱。后来,嘎拉村禁止砍伐野桃树,开始围绕桃花发展旅游。

  由于人畜未分离、污水横流、气味难闻,村容村貌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全村的发展。2014年,嘎拉村开始进行村居环境治理,实施人畜分离,修栈道、挖水渠,实现了从村庄到景区的蜕变。

  伴随着村庄景区的蜕变,绿色的生产生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我们是靠老祖宗留下的这些桃花变富裕的,如果没保护好,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靠什么?所以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把它保护起来。” 乡村振兴专干益西曲珍说。

  这不难理解,因为好生态带来的好收益,大家感受很深。

  “过去的收入靠放牧、卖牛、卖奶渣,全加起来一年3万多元,现在我家一年收入30多万元。” 达瓦坚参说。

  据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厅长王松平说,“十三五”期间,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5763.26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2125.96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2.3倍和2.4倍,带动7.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绿色发展的动能,还远不止于此。

  拉林铁路,复兴号列车上。

  “各民族的人都来我们这儿旅游,现在我们的交往交流非常多。”今年46岁的达吉是珞巴族猎人的后代。他说,现在交通越来越便利,每年珞巴山寨游客纷至沓来。

  是“致富号”,是“团结号”,更是“节能环保号”。除了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拉林铁路还有另一个“标签”——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

  从“家家烧牛粪”到 “绿电出高原”,西藏的清洁能源产业正在逐渐成长壮大。顺利推进澜沧江和金沙江上游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瓦托、金桥、加查水电站投产发电。24个扶贫光伏项目实现并网。累计外送电力63亿千瓦时,实现了西藏电力从紧缺限电到富余输出的历史性转变。

  而在绿色工业方面,西藏“十三五”时期规上工业企业152家,比“十二五”末增长46.2%。天然饮用水销量年均增长10%以上,中成药年产量3586吨。绿色矿业稳定发展,铜锂等优势资源得到保护性利用。

  加之高原生物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数字产业和边贸物流产业的培育壮大和发展,“十三五”时期西藏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二五”末的9∶32.8∶58.2调整为7.9∶42∶50.1,结构进一步优化。

  民主改革使西藏社会制度一步跨千年,脱贫攻坚让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和平解放70年时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藏的经济社会实现了全面发展。

  在此过程中,雪域高原上的绿色画卷,也正铺展开来。